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2-03-16 23:02
中国模仿者之鉴
“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为LinkedIn的定位是实名制的高端社交网站。然而,这个定位意味着LinkedIn将大大区别于娱乐性为主的可以快速提升流量的SNS。LinkedIn缺少娱乐元素、甚至缺少分享与互动,用户之间保持着明显的距离感。 这使得LinkedIn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达到百万用户,因为只有用户数达到这个量级,才能让一个SNS的信息搜索和共享的价值得到体现。然而,在所有的SNS中,它可能是人气增长最慢的。成立初期,LinkedIn花了477天才获得100万用户,3年半的时间(2006年底)达到1000万用户” “美国的在线招聘市场格局已经比较明显,高端的主要市场被LinkedIn所占据,低端则属于Craigslist和Monster等公司。而中国市场上还没有清晰的市场细分。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几年前就诞生了诸如天际、若邻、人和网等LinkedIn的模仿者,但他们出现的问题却比较突出。 亿龙网副总裁谢震是诸多高端商务SNS的资深用户。他对《商业价值》表示,类LinkedIn网站都需要严格的审核机制和长期的产品积累才能有爆发的机会,但国内的这些网站往往为了快速积累用户,经常做出动辄向用户推销保险、向用户邮箱推送“你与这些人匹配”的带骚扰性质的信息等行为。 实际上,LinkedIn长期积累、慢速成长的耐心,恰恰是国内普遍存在的“快抄模式”的复制者们所最缺乏的。由于急迫地渴望扩张规模以便成为中国的LinkedIn,所以往往会造成社区被迅速注水稀释;同时,由于面对生存的现实压力,它们往往急于将积累人脉作为营销的手段,这显然与高端社交网站“高价值有限互动”的特性背道而驰,所以最终中国并没有出现模仿LinkedIn的成功者。” “LinkedIn成功的真正精髓不仅仅是在于前端的实名、隐私和“弱互动”,更在于其后端对数据、算法和人际关系形态的理解和有效地组织。”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 前期不是吸引会员注册,快速积累人气的问题,而是如何定位,如何保证用户的高质量,以及个人品牌的积累。同时符合本土国情。一味照搬只会水土不服。前有人人网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