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76回答 1
2022-05-17 05:22
P 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 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 ![]() 【◆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P 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 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 3 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20 分)要求:(1)全面准确、符合实际;(2)语言得体、有感染力;(3)不超过 500 字。3.长三角地区生猪的重要产区 P 市,其养猪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记者走进 P 市,探寻信息化时代这种后养殖模式究竟改变了什么。 村里以前有 34000 到 35000 头猪,每天都有猪仔出生、肉猪出栏、病猪死去,具体多 少就不清楚了。”P 市某村村委会李主任说。 该村有 2000 多户村民,位置比较偏僻。养殖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也是不少农户的收入 来源之一。以前村民随意倾倒猪粪,随意处理病死猪,村里环境越来越差。要恢复环境,拆 除违建猪舍,起码要知道村里有多少头猪。这个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村委会主任。据 P 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林先生解释,以前,如果上面要求统计生猪养 殖的某一项数据,他们就要将任务派到各镇、街道,镇、街道再把任务派到村、社区,由村、 社区的工作人员到每个养殖户家中询问状况,汇总统计之后,逐级上报。一般来说,完成一 项统计最快也要 1 个月。除了费时费力,准确度也是个问题。等到各村农户一家家跑下来,数据交上去,时间情 况总会和报上去的不太一样,因为生猪输了是动态的。要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管理,还涉及到 诸多相关的问题:猪舍面积多少,沼气池、沼液池、三格式化粪池建设情况如何,是否按照 生猪数量收取养殖污染处置费……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生猪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 下午 2 时,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小徐来到二组村民老曹家。猪舍里,一窝刚生下来没几 天的小猪仔见到生人来了,吓得挤成一团。 “一、二、三……”小徐一只只数了起来。前两天,老曹家的母猪生了 12 头仔猪。而 一周前来统计的时候,这窝猪仔还没出生。 跑了十几家农户的猪舍后,小徐回到村委会,登录进入电脑上的“P 市生猪信息化管理 系统”,找到老曹家的档案。档案里,农户基本信息、联系方式、治污设施、猪舍面积、养 殖规模、存栏头数、出栏、出生、仔猪、母猪、肉猪情况等清清楚楚。 小徐动动鼠标和键盘,将仔猪数量从“0”改成了“12”。接着根据刚刚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逐户进行修改。随着老曹家仔猪数量的变化,全村、全镇、全市仔猪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实时更新,效率高,更准确,而且每家农户都建立了一个档案,方便管理。病 死多少,出栏多少,存栏多少等一清二楚。”林先生对新系统赞不绝口。 截止目前,系统里有“一户一档”养殖基本信息 2.45 万户,其中,现有存栏生猪养殖 户 0.94 万户,退养户 1.51 万户。而整个系统里包括养殖生出管理、动物防疫管理、动物 检疫管理、流通监管、溯源管理五个模考,涵盖 50 类数据情况的记录统计,还能实时导出 线形图和柱状图,变动情况也很明晰。 为了配合这套系统,P 市仔人员配置方面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网络,96 个行政村里, 村村都有 1 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基础信息的收集、更新。从上到下,构建一张信息网。除了一些类似于“人口统计指标”的基本情况,生猪养殖业要减量提质,生猪养殖污染 和养殖安全问题必须要解决。这套系统在这方面也大有作为。生猪养殖污染曾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和“村规民约”的 要求,村民们按照自家养殖的生猪数量,向村里缴纳费用来治污。养几头猪、交多少钱。虽 然已经有“村规民约”的约束,但由于以前生猪数量不明晰,因此在执行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通过将缴费信息录入系统,对照养殖户的生猪存栏数等基本情况,一旦出现数字 对不上的情况就能及时发现,杜绝村民随意处置病死猪和畜禽废弃物的可能性,确保了制度 的全面推行和长效管理。 小徐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缴纳证明,在系统里,记者看到,和纸质证 明相对应的,该农户的收费金额、存栏头数、收费标准、收费凭证编码等很清楚。继续点开, 还能看到该农户在这段时间的所有养殖行为详情,比如母猪产下猪仔情况,出栏前检疫证明 情况等,都可以随时查看。 最近一个月,系统内记录了 1053 户养殖户的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缴费登记信息、57 户 养殖户能繁母猪的收费登记信息,同时由于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基本实现了从仔猪出生免疫、 出售检疫、屠宰检疫的全程实时动态管理,为相关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此外,该系统已与农业部动物追溯系统联网,能更大程度地保证猪肉来源的可靠,一旦 出现问题,也能更准确、迅速地追溯到源头。
【◆参考答案◆】:关于P市某村生猪养殖系统的经验分享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荣幸能与大家交流我村利用信息化网络实现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大家都了解,过去的管理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统计上来的数据也很不准确。自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之后,各种数据一目了然,而且变动非常方便,大幅度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 第一,建立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一户一档,涵盖 50 类农户养殖的数据统计。第二,设置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实现人员配置方面市、镇、村三级网络。第三,通过将缴费信息录入系统,对照养殖户的生猪存栏数等基本情况,过去因为数据不准确而老大难的污染费用征缴和随意丢弃病死猪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第四,我们还与农业部动物追溯系统联网,对养殖质量进行了严格的监控。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先进技术,我们养殖业也不能落后,希望大家都能利用好信息 网络,实现腾飞,共同富裕。谢谢大家!
【◆答案解析◆】:该题是讲话稿,是一道典型的贯彻执行题。对于贯彻执行题,我们要从目的出发逆推出文章的结构。这道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分享某村生猪养殖系统的经验,因此文章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结合材料说明没有建立信息化系统之前的问题,第二部分说明P市某村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其中第二部分为主要阐述部分。
·ℳ°.·※°∴ ╰☆╮ 。·ℳ°.·※°∴ ╰☆╮ 。·ℳ°.·※°∴ ╰☆╮ 。·ℳ°.·※°∴ ╰☆╮ 。·ℳ°.·※°∴ ╰☆╮ 。
(2)【◆题库问题◆】:[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结合给定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1.简要概括“城市病”和“乡村病”的主要特征。(15分)要求:表述准确到位,语言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300字。2.结合给定资料,谈谈治理“城市病”的国外经验。(10分)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言语精炼。字数不超过200字。【给定材料】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3.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也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议和关注。“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工业化勿忘美丽中国,城镇化勿割断乡愁。要高楼大厦更要青山绿水,看得见过去才得摸得着未来,乡愁是真正营养”。希望在城镇化的同时呵护记忆:“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延续的街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4.2013年8月30日,李克强总理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大家座谈。座谈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事实上,突出统筹城乡,保护农民利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背离了城镇化的本意。5.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某课题组首次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完成对山东等地4.6万宗宅基地、6500余农户的调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48亿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户均近1亩,人均220多平方米。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宅基地、街巷用地、空闲地等有巨大的整治潜力。测算表明,像山东禹城市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54%,可净增耕地率13%~15%。农村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折旧、不占白不占等情况,导致空心村问题突出。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针下,亟须深化土地制度创新,探雪盘活存量之策。11.农村留守老人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而产生的一批群体,这部分群体,因家中子女进入城镇经商、务工,晚年养老比较困难。《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年)》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已接近50%,2013年将突破1亿人。农村“空巢留守老人”规模庞大,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些老龄化的人口大多是以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份存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他们当中许多人存在孤独、苦闷、抑郁甚至厌世等心理问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普遍保留着家庭养老的习谷,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中主要的养老形式。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绝大部分的青年人离开父母进城务工,常年在外不能回家,对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照料严重缺位。农村存在的“敬老院”和“五保户”的养老形式,由于财力的问题,所能容纳的养老人数有限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需要,留守老人对健康医疗的关注比其他方面更多一些。部分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欠佳却不能及时就医,造成”小病拖、大病扛“的问题。6.一项针对G市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1.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52.1%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300~2000元之间,只是达到或略高于G市最低工资水平,却远远低于G市平均月工资4101元;近90%的农民工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或者民工宿舍,基本上和市民隔离开来。近70%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任何城市管理活动,包括政治选举;有63.5%没有机会参加职工大会对本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71.6%没有加入过工会、党团组织或其它组织。在受访的农民工中,有56.7%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46.3%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子女教育方面,农民工的孩子也不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大多被公办学校设立的种种高门槛拒之门外,受访者中只有24.1%的孩子进入了G市的公办学校读书。8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身份仍是农民而不是城里人,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处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7.2012年,Z市外来常住人口与占总人口的52.9%,城市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为了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促进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相互融合的目标,Z市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努力。率先在全国实施流动人员积分管理制度,目前已有近3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转为城市户籍或入读公办中小学。建立户籍居民与异地务工人员平等共享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职业介绍、就业推荐等“一条龙”服务。先后有100多万人次参加了在岗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薪酬保障、欠薪追讨等机制,2010年至2012年共为异地务工人员追讨欠薪超过1800万元。Z市引导外来人口积极参与“慈善万人行”、全民植树、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增进其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支持外来人口文化活动,比如“三个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成员都是镇内企业的异地务工人员,自2004年成立以来,开展免费演出超过400场,观看人数超过60万人次。从2011年9月起开展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养性行动,其中专门配套了新老Z市人融合行动,进一步破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和心理隔阂。8.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